寻找蕲州(十)
- 高吴
- 知识
- 2024-12-04 02:10:44
- 14
买贴 |
修改 | 投诉 | 刷新 |
有人说周琦是城市,有人说周琦是码头,但更多人认为周琦是破败的古镇。但是当我一章一章写《寻找蕲州》的时候,我常常觉得周琦就像一座被盗的古墓,残存文物的形象在泥沙中重重叹息。如果我们能像考古学家一样走进这座古墓,然后一点一点清理挖掘出来的泥土中的碎片,我们失落的心中会有一些淡淡的喜悦,同时,我们目光扫过的地方也会反射出耀眼的光彩。图片:全秋1很多人都知道8月15日有“咬秋”的习俗,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记住“摸秋”的习俗。每年到了8月15日,很多孩子都会高兴得跳起来。8月15日中秋之夜,无论是晴天还是下着毛毛雨,都会有一群贪吃的孩子悄悄溜出家门,寻找自己的“宝贝”。事实上,这些能够满足自己渴望的“婴儿”在白天被大多数孩子清楚地察觉到了。晚饭后,天渐渐黑了,孩子们穿着带口袋的夹克溜出了大门。他们要么去主人花园的橘子树上摘几个还没成熟的酸橘子,要么从西家的梨树上偷几个“槽梨”(一种质量很差的梨),但更多的孩子去别人的自留地偷几个大红色球茎。偷红条的孩子看似价值最低,其实最值得。一个不需要偷技能,第二只手就能拿到,第三只手其实能填饱肚子。比起那些爬树偷水果的孩子,风险确实小了很多。以偷梨的孩子为例。农村的梨树一般都种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。树下经常有一个装满猪粪的大瓦缸,上面大多盖着一个破旧的簸箕。这时偷梨的孩子往往无视粪缸的存在,眼巴巴地跳下来,不小心砸到粪缸里.据说头上长满痢疾的阿毛,有过两次掉进粪缸的经历。那臭死了,让那些望风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出来。无奈之下,阿毛只好一个人从粪缸里爬出来,然后到门前的池塘里洗身体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舍不得口袋里的两个梨,洗干净,捧在手里,时不时的咬一口。然而,那些偷红胡萝卜的孩子就幸运多了。这时,他们要么把偷来的红胡萝卜放在火粪堆中间,烧成香甜可口的食物,要么把它当水果洗,以满足自己的渴望。他们坐在主厅的餐桌上,满心欢喜地享受着偷来的“胜利成果”。这种偷被统称为“咬秋”。在此之前,从别人家偷偷捡东西的一系列活动,常被称为“摸秋”。但无论是“触秋”还是“咬秋”,就算被老爷家抓住了,也只是两个声音,没人会当真。然而,八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吃月饼,这在周琦已经持续了数百年。有人说,中秋节吃月饼本来是出于孩子和亲戚之间的友谊礼仪,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美味。但是一些民俗学家告诉我,吃月饼的习俗中有一个悲惨血腥的故事。据说明末清初,反清复明的勇士们在月饼中携带起义的信号,通过互发月饼的方式进行秘密沟通,随机记住约定时间的事件。然而,起义失败后,叛乱分子遭到残酷镇压。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(历史上新洲一直归黄冈管辖),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左右,这一带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活动,称为“花节”。这个节日轮流在忻州的乡镇举行。轮到老街镇的时候,花节真的掀起高潮了。
我看到老街的大街小巷,尤其是干涸的河床上,挤满了人。商人和忙碌的客人来到附近三省十几个县市参观,从卖家电摩托车到卖针卖脑,还有卖猪换农具换家具的。也有演大戏唱小曲的,都是在沿河大坝设置各种戏台.忻州花节忙了半个月。之所以要说这个,是因为在我们州,花节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节日。一千多年前,在周琦西北部有一个著名的古镇,名叫挂口镇(——)。当时的挂口镇从上河口延伸到武穴的田家镇,被称为“几十长街商人”。南宋麻茶税收占全国的六分之一,显示了当时的繁荣。后来陆游先生从长江进入挂口镇,游览董驰湖后立即写了两首诗。其中一个说:天气恶劣的时候路很长,月亮黄昏的时候是湖。黄洋身披缺银,住在玉壶里。渔线缠藻,船入孤浦。自从离开浦,我已经游泳十年了。在这么美丽的地方,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之后,挂口镇就开始装修了。14日左右,附近省份的商人蜂拥而至,鄂东各县的人日夜兼程赶到挂口古镇。15日,大剧团,杂耍班,舞狮班,舞龙班,旱船班.各就各位,只等着三个火盆响起,片刻之后,一切都很精彩。今天的
夜里,挂口古镇注定是无眠的,从街头到街尾密匝匝地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,映衬着舞台的热闹。一般睡不着的小伙子们便三三两两地穿街走巷,寻找着同样睡不着的、打扮得像花朵般的姑娘们打情骂俏,即使无法上手,也可以春心入梦。后来,挂口镇因长江崩岸,古镇无存。曾经的各色人众除一部分远走他乡之外,大部分居民都搬进现今这个叫蕲州的属地,延续着蕲州近千年的绵亘文明。
自荆王搬迁到蕲州以后,二月十五蕲地的花朝节便更是热闹非凡。特别是在护城河旁的北门坡和城外的外行宫等处,到处都是人头攒动,欢歌笑语一片。虽说蕲州的花朝节期不长,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,但在这一天里,却极尽了蕲州的盛世风骚。
其实,花朝节除了全民狂欢之外,她还有一项实实在在的功能,那就是男婚女嫁。在这一天里,那些没有订婚的男女,可能会在媒人和父母们的张罗下,双方换取一张婚约。对于那些已经订婚而年前又未能喜结连理的男女们,这一天便是她们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了。故二月花朝节又称之为婚姻节。
又据说,二月十五是花神出世的日子。因此,在蕲州所属之地域,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形状如棉花桃一样的食物,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赋予其中,叫花团。其实,这种食物就是米团,中间都包有或荤或素的内馅,根据各自家境的状况而定。
3
蕲州,作为真真切切的药圣李时珍的故乡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也无论是有着虚空的药市还是有着走乡串户的郎中,蕲州都是一个写满了“药”字的地方,与中药材都是紧密相连的。
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,蕲州人除了那些治病救人的郎中照例要上山采药之外,就是一般的民众也都会去田边地头挖一些车前草、水竹叶和鱼腥草之类的草药,用作盛夏降温解暑的凉茶主料。还有那些年轻的男孩,往往会跟着采药的大人一道去深山中采回一种常年溢香的草药,叫苍术。苍术有南北之分,而以南苍术为最。男孩将苍术采回后,往往会悄悄地交给心中早已属意的姑娘,然后制作成定情的香囊,相互挂在各自的脖子上。
说到端午采药,不能不说到蕲艾。艾本是一种落叶草本植物,却也有南北之分,就药理分析与治疗效果来看,犹以蕲地艾草药用价值最高。古话说:过了九江,蕲艾不香。这就像桔子一样,同一种水果,因地域不同而结果便大相径庭了,可想这地域的重要性。蕲州的艾以五月初五日药效最强,而又以当日的子午两个时辰采取的艾草药性穿透力最为明显。
所以,地地道道的蕲州人,每到端午的这一天,都会去附近的地角或者田埂上割一些艾草回家,放在阁楼上留作他日备用。更有一些老郎中们,会吩咐家人取子午艾草各一捆,附上标记,分别存放于两个地方,等有阳虚的病人过来问诊时,取子午艾叶各数片煮水口服,或是将艾叶搓成绳状灸关元大穴升阳。
蕲艾是蕲州的四宝之一,的确是一个好东西。如祛湿除邪,通经活血,升阳去虚,消毒消炎,特别是治疗急性肠炎有特效。但再好的东西也有其药用的局限,绝不是像现在许多艾产品的经销商宣传的那样,好像艾草能包治百病似的,这就是为人不地道了。还有一些人将河南南阳艾和湖北随州艾改头换面成蕲艾产品销售,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!这样长此以往,蕲艾还有明天的希望吗?
说到这里,我想起了李时珍老先生。他老人家一生都是克勤克勉,兢兢业业,坚持去伪存真,倘若他老人家知道这些将作何感想呢?当然,这些是扯远了的题外话。
蕲州的端午节,除了采药当然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。首先是节令的美食。
节令美食一般不外乎点心和餐桌美味。点心又叫茶点,顾名思义,茶点当与茶水有关。一般情况下,或是朋友到访,或是儿女亲家见面,在吃饭之前,自然免不了要泡上一壶香茶,放上几盘点心,名曰:摆果子茶。
而端午节的点心自是以糕点为主的。什么绿豆糕、芝麻糕、鸡蛋糕,等等,品种多样,但都以大师孙能贵糕点坊出品的糕点为贵。
有意思的是,在蕲州,一些重大节日的主食多半都与“粑”扯上关系,如春节的年粑,正月十五的熟芡粑,中秋节的糍粑,当然这端午节也是会吃上一种粑的——叫发粑。发粑是一个很地域化、很乡土的名字,其实就是一种用面粉制作的包子,有的包有馅子,有的里面却什么也没有,就是一个馒头。大概是因为用老面作酵母的缘故,有发泡的效果,所以便称之为“发粑”吧?不过,每年端午节的发粑都是用刚刚打下来的新麦子磨粉做成的,故有一股特有的麦香味。蕲州的人大多都好客,端午节早上天不亮的时候,大多数家庭的“发粑”都做好了,主妇们便要端上自家的“发粑”分送给邻居们品尝。
也许有人会问:端午节蕲州不划龙船么?回答当然是肯定的。那时的蕲州每到端午节的那一天,附近每个村子都会派出一条龙船参赛,十几条龙船在雨湖的水面上一字排开,只等一声锣响,紧接着,鞭炮齐鸣,霎那间,桨舞船飞……
4
九月重阳,是蕲州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日,现在如此,过去更是如此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重阳节不但是一个敬老的节日,更是中国真正的父母节。这一天除了要请父母亲喝茶吃饭之外,许多人还会带上祭品到自己祖先们长眠的地方去磕头祭拜一番,与当地大寒节气的习俗颇为相似。
我们在古诗词中,抑或在那些相关的史料里,常常不经意地触摸到古人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的画面,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爬上高台向远处眺望的。
蕲州,在府衙的旁边修有一座桥,叫状元桥,与状元桥相连通的是一座三层木制高楼,高楼的四面各挂有一块牌匾,很远便可以看见牌匾上的三个大字:魁星楼。
每到重阳节这一天,负责学务管理的官员,便会组织蕲州境内所有书院的学子们,在当朝新科状元或者进士的带领下,沿着状元桥走上魁星楼。然后极目远望,同时,各自吟诗三五首,作楹联一两双。下得楼来,再进入衙门大厅,在事先准备好的红纸上写下一幅幅对联,送给一些穷人做过年的春联用。
这一天的蕲州自然是好学而聪慧的,在那些前辈和学长们的带动下,特别是在主政蕲州官员的支持和倡导下,蕲州地域的精进好学蔚然成风。这种好学的精神,为蕲州地区千百年来的文明昌盛起到了至关核心的作用。
5
现在,我们常常在口头上夸夸其谈地言说着“上等蕲州”的雄风,而事实上,在我们的心里有谁能牢记“上等蕲州”的精髓呢?曾经的蕲州是文明的,文明的蕲州有其独特的文化现象,这些现象包括廉政与亲民,包括淳朴的乡风与融进血脉的习俗,包括蔚然成风的精进好学,包括骨子里向上向善的美德……这些,现在还有吗?
存在于蕲州历史上的风俗当然还有很多,但今天的我只想——也只能写上这些。留下一些,让每一个蕲州人都去慢慢地寻找并慢慢地回味,这样也许能在寻找蕲州的途中找出一个个鲜活的自己来。
作者简介:
邱汉华,笔名固然,湖北蕲春人。工农兵学商及教员均有经历。曾在《散文》、《儿童时代》、《布谷鸟》、《黄石视听》、《黄冈周刊》、《东坡文艺》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篇(首)。其中,《种瓜》被选入《小学语文课外读本》。并获得过黄冈地区首届青年诗歌大奖赛一等奖。